【广州日报】“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将纳入世界器官移植指南

2023-07-27

      在器官移植过程中,血供中断导致的缺血损伤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是否能在不中断器官血供的情况下,完成移植全过程,避免缺血损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何晓顺教授团队将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从中山一院获悉,今年7月,何晓顺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无缺血肝移植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文章。研究结果显示,无缺血肝脏移植相较传统肝移植手术,能大大降低肝移植患者术后缺血损伤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并提高了供肝的利用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技术还能显著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及显著提高重症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近日,《世界器官移植学会器官移植创新技术临床应用指南》编委会成员与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何晓顺教授团队联合召开的跨国线上会议,决定把这项创新技术纳入指南推荐,进一步全球推广。

 

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

 

      全面革新器官移植手术方式,保证血流不中断

      “器官移植过程中,既往尝试减轻缺血损伤的方法均收效甚微,如何避免缺血损伤是一大难题。”何晓顺教授介绍,通过全面革新移植手术方式,“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保证了在器官血管离断、再吻合过程中,器官血流不中断。何晓顺教授团队研制全球首台体外多器官维护系统,摸索出符合器官生理的灌注流量、氧合及营养等养护技术,取代冷保存技术,获美国发明专利3项,中国专利20余项,并实现成果转化,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支持。

      2017年,何晓顺教授团队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现已实施200余例。据了解,这一技术能让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从50%降至5.3%,复流后综合征发生率下降85.4%,术后1年的缺血性胆道狭窄发生率下降77.8%,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多组学证实IFOT可避免器官缺血损伤。

 

何晓顺教授团队研发的国际首台体外多器官修复系统(Life-X)

 

2017年,何晓顺教授团队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

 

      “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可拓展至心肺肾等移植领域,前景广阔

      “‘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肝移植领域,还可向其他移植领域扩展。”何晓顺教授指出。据了解,该技术相继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无缺血、不停跳心脏移植及无缺血肾脏移植,实现技术拓展。

      在今年5月份,由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山一院发起并联合国内八家器官移植中心共同承办的“第十一届器官移植前沿学术论坛(OTFS)”在线上召开。会议就无缺血器官移植的适用范围、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向全世界推广这项技术等展开讨论,多国专家肯定了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的开创性与未来的应用潜力。

      《美国移植杂志》刊文“是器官移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器官移植将进入‘热移植’时代”,载入《美国移植外科白皮书》。世界移植协会主席南希·阿舍尔(Nancy Ascher)指出:“无缺血器官移植可以拓展至心、肺、肾等移植领域,并可向全球其他地区推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悉,何晓顺教授当选世界移植协会中国区主席,成立含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多中心协作组,共同推广相关技术。他还当选由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等八部委评选的“2017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他曾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曾荣获2020年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这一获奖为我国首次,全球唯一。

 

无缺血器官移植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

 

记者/徐依励 通讯员/彭福祥、章智琦

报道日期:2023-07-24

报道链接:

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2044116#/detail/2044116?site4&columnID=400